猪纹陶钵,猪纹陶钵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游戏百科 游戏攻略 2023-09-19 1 0
猪纹陶钵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猪纹陶钵可获取关于这一时期古代社会的历史信息,包括当时社会的经济情况、宗教和文化、家庭生活和生产供销情况、风俗习惯以及传承和发展诸多方面信息。此外,还可获取关于当时古代盛行的陶瓷艺术,流行的形式和细节,形态的细微变化,以及关于技术的发展的信息。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钵体说明什么?
你问的应该是黑陶猪纹钵吧。
黑陶猪纹钵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钵高11.6厘米,长21.7厘米,宽17.2厘米。
该器物夹炭黑陶,器表打磨光亮,长边两侧各阴刻一猪。猪的腹部运用了阴刻重圈和草叶纹等纹样。
钵体表面的猪纹,尖嘴、竖鬃,形态生动逼真。
猪的头部前伸低垂,双目 圆睁,四足蹒跚而行,好似在寻觅食物。猪腹微鼓,身上刻有花纹,脊背上鬃毛簇立。
它的前半身比现代猪要长得多,保留了较多的野猪的特征。
从这个猪的刻绘造型,说明了河姆渡人在原始绘画艺术的技巧上已相当熟练,绘制的笔法也十分简练。
这件猪纹钵为研究河姆渡文化的陶器制作提供了实物资料。
也使人们看到了7000多年前野猪向家猪过渡阶段的形态。为研究家猪的驯养过程提供了宝贵的物证,弥足珍贵。
河姆渡文化距今5000至7000年左右。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了驯化和养殖猪的技术,这件黑陶钵今年初还曾在西安半坡博物馆展出过。它出土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长方形、圆角、平底,外壁两面都刻划有猪纹,形态真实,鬃毛毕露,猪身还装饰有圆圈和花叶纹饰。以猪为陶器装饰,这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例。
这头猪长吻,竖颈,瞪眼,鬃毛竖立,迈开四肢,富有运动感,外形虽然与现在的家猪长相不同,但是已经可以看出这是一只被驯化的野猪。河姆渡文化遗存中的这件猪纹黑陶钵也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进入了定居生活,它提供了野猪向家猪转化的初始阶段的资料,也反映了原始畜牧业萌芽的情况。
猪纹黑陶钵的有什么正确的历史信息?
猪纹黑陶钵(河姆渡聚落遗址出土)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时代)的标志、是母系氏族社会最有特色的原始手工业部门。
其重要意义在于打破了以前中国文化起源于中原地区的一元论,使人们认识到南方长江流域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7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长江中下游已栽培了水的农业工具以什么最为典型?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历史悠久。大约20000年前,我国居民就开始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以助其更好地生长。距今约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种植水稻,北方先民种植粟和黍。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养猪、狗、水牛,他们住的是干栏式房屋,会制作陶器(猪纹陶钵)、玉器、骨哨,会用象牙和兽骨雕刻艺术品,会用天然漆。在这里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半坡人会种植粟,养猪、狗,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会用弓箭捕猎、会用渔网捕鱼,也采集野果。会制作磨制石器、骨器、角器。他们制作的彩陶很精美,代表作品是人面鱼纹彩陶盆,他们还会纺织和制衣。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会建造房屋,他们已过上定居生活。
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桂林的甄皮岩人是真的吗?
应该是“甑皮岩人”才对。
甑皮岩人是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桂林地区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
考古工作者在桂林独山下一个叫甑皮岩的天然洞穴发现了不少石器、陶片和骨骼。1973年进行正式发掘,在厚达2.6米的文化堆积层内,含有大量的螺蚌壳、兽骨、灰烬等物,此外还有人骨架、石器、陶片、骨器等新石器时代遗物。经过对不同深度的木炭标本进行的碳十四年代测定,发现上部标本的年代距今7680士 150年,下部标本的年代距今9000土 15年。也就是说甑皮岩人遗址的堆积可分为两个时期的文化层,下层的年代距今约9000年,上层的年代距今约7500年。类似这样既为居住地,又为墓地和石器加工场,而且保存也较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遗址,在壮族地区乃至华南地区尚较少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1973年和2001年,考古学家进行两次科学发掘,甑皮岩人遗址共发现人类骨架30多具,其中保存较为完整、葬式也较明显的有26具,其中有21具为屈肢蹲葬,3具为侧身屈肢葬,2具为二次葬。屈肢蹲葬的遗体呈现俯首、弯腰、下肢卷曲、上肢垂落或交于胸前,或双手呈环抱状,形如蹲距在母腹中的胎儿,这在世界上极为少见的。
甑皮岩人的头骨特征表明其属蒙古人种,与现代分布在华南、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南亚各族较接近。其头骨上若于“赤道人种”的特征,是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体貌特征的结果。遗址中出土的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具有旧石器时代的传统特点。甑皮岩人还用动物肢骨制成骨锥、骨键、骨针等。
另外,甑皮岩出土了距今1.2万年的素面夹砂陶器,被权威考古专家考证为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原始的陶器。在甑皮岩遗址第五期文化层,更出现了装饰有花样繁多的刻划纹、戳印纹、水波纹、曲折纹等纹饰的陶罐、陶釜、陶钵、陶制圈足盘、陶豆等器皿,考古学家认为,这些文物,足以代表桂林史前时期制陶技术的最高水平。遗址的文化堆积包含着大量蚌壳、灰烬等,说明当时的原始居民曾在此岩洞里居住了相当长的时间,当时他们的经济生活是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的。从渔猎的对象看,除了江河沼泽中的蚌、鱼外,还有丛林中的鸟兽类,说明当时猎取对象的众多和狩猎能力的提高,并且他们已经学会了使用弓箭。此外,甑皮岩人已开始饲养家畜,他们已懂得将捕获的幼猪进行人工饲养。
安庆十大名菜?
1、汪丫鱼炖豆腐
汪丫鱼,长江淡水流域上品无鳞黄颡鱼,安庆俗称此鱼为“汪丫”。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安庆菜“汪丫烧豆腐”,即将鲜活乱蹦皮薄肉嫩黄颡鱼,现杀现烹,勿以油煎,取其本味,与柔嫩豆腐同烧,合二为一,鲜上加鲜,相得益彰,为人朵颐。
2、油淋鮰鱼
油淋鮰鱼是安徽省安庆一道著名的传统美食,属于徽菜。油淋鱼的做法讲究,安庆人将鱼用滚油淋,一遍又一遍。不像下锅炸的那样酥脆,这油淋回鱼吃起来外皮脆中带着软嫩,肉质更是鲜美,还带着一丝丝的清甜。油淋回鱼被安庆市被评为安庆十佳名菜”
3、清蒸鲥鱼
鲥鱼是长江三鲜之一,另二鲜为刀鱼和河豚。鲥鱼与安庆有缘,每年春上,从东海成群结队溯江西上,至安庆宿松县小孤山即止,有民谚说:“鲥鱼不过小孤山。”安庆传统名菜“清蒸鲥鱼”沿袭古籍上的做法,配以火腿、笋肉、香菇等清蒸而成,蒸出的鲥鱼洁白耀眼,有白脂玉鳞之称。
4、藜蒿炒腊肉
藜蒿炒腊肉,是安庆十大名菜之一。藜蒿,学名狭叶艾,又叫芦蒿、水蒿、青艾等,属于一种野生植物,一般野生的均长在湖泊草滩岸边附近。江西省鄱阳湖沿岸一带最多,湖南省西北部,安徽省西南部。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记载:藜蒿气味甘甜无毒,主治五脏邪气,风寒湿脾,补中益气,长毛发,久食轻身,耳聪目明,防衰。中医认为其除食用之外还有清热、利湿、杀虫之功能。江西省盛产,湖南省西北部,安徽省西南部,湖北省东南部一些湖泊草滩上也有。
5、酱汁肉
酱汁肉,是安庆的传统名菜。其特色是上口酥润,香味浓郁,皮糯肉烂, 入口即化,肥而不腻,色泽鲜艳。制作以猪蹄筋为主料。酱汁肉的烹饪技巧以酱菜为主,口味属于五香味。
6、老母鸡汤泡炒米
鸡汤泡炒米,是安庆特色小吃,首推“鸡汤泡炒米”。也是年俗菜。年三十,砂吊煨一夜。初一晚起,全家一人一份。炒米制作讲究:开水将糯米泡开,然后柴火、铁锅,竹帚,一把一把炒熟。鸡是后山放养两年生鸡,斤半左右。汤要清,油要浮。先盛汤在碗里,再放炒米,香味就顺着鼻子飘上来了。
7、雪湖贡藕
雪湖贡藕是产于潜山市天宁寨雪湖的特产。相传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路过潜山,曾品尝雪湖鲜藕,连声盛赞。朱元璋称帝后,封此藕为贡藕,故称“雪湖贡藕”。
湖中夏莲,皆开白花。荷花盛开,恍如白雪,因名雪湖。雪湖产藕,每根重约3~5公斤,藕中有九孔、十三丝,色白如玉,藕质脆嫩香甜,汁水丰富。每年八、九月份,可以在潜山县城看到一副副藕担。担上放满了又白又大的嫩藕,粗的像手臂,长的达三、四尺,且鲜甜脆嫩。这就是潜山特产雪湖贡藕。雪湖藕不仅外形肥壮细白,内质鲜甜脆嫩,含有多种维生素,而且生食、热炒风味各不相同。
8、山粉圆子烧肉
山粉圆子烧肉是安徽安庆传统的地方名菜,口感粘而不稠、油而不腻、香脆可口。山粉即山芋(红薯)粉,是将山芋碾碎、洗浆、晾干后得到的白色淀粉。山芋粉常用作炒菜时的调料,也可以作为主料和其他的菜肴进行搭配,其中山粉圆子烧肉最具特色。安庆人用山芋粉做成圆子,烩上五花肉,形成这道广为人知的地方菜。山粉圆子烧肉被安庆市被评为“安庆十佳名菜”,还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安徽美食百城千味活动中作为安庆代表菜,被评为“安徽招牌菜”。
9、黄泥粉蒸肉
黄泥粉蒸肉是安徽省安庆潜山市的一道传统名菜,始创于清朝咸丰年间,是以排骨和五花肉为主材料而制作的菜肴,其特点是肉烂粉鲜,肥而不腻,营养丰富、色泽诱人。
黄泥粉蒸肉的做法是将排骨切成五,六厘米长小段,加入适量料酒,糖,酱油,盐少量清水调和均匀,加入特制米粉拌匀,放置二十分钟,放入陶钵中用蒸屉蒸制半小时左右,熄火焖数分钟即可。黄泥粉蒸肉还被安庆市被评为“安庆十佳名菜”,成为安庆的代表菜之一。
10、安庆十样菜(什锦菜)
十样菜也叫什锦菜,是安庆一款地方特色素菜,特别是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做。由于春节三天一般不炒生不动刀,所以各家各户在年三十那天就把十样菜炒好,吃的时候就装点,由于是素菜,随吃随取,可回锅,也可作为凉菜直接食用,无须加热。在大鱼大肉的年里吃些十样菜,可以使营养更均衡。十样菜除了好吃之外,还有来年做事十全十美之意,过年爱吃十样菜也有图个吉利的意思。
罗国古城遗址介绍?
罗国古城遗址是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境内的一个重要考古遗址,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古城遗址之一。以下是对罗国古城遗址的介绍:
1. 历史背景:
罗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在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389年间存在。它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境内,是当时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政治和经济中心。
1. 遗址概况:
罗国古城遗址位于扬州市广陵区罗荡山东麓,总面积约为5.6平方公里。遗址包括城墙、宫殿、庙宇、居民区、墓地等遗迹,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都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遗存。
1. 城墙:
罗国古城遗址的城墙是其最显著的遗迹之一。城墙采用土坯夯筑,周长约2.8公里,高度约3至4米。城墙上还发现了一些门楼、角楼和瓮城等建筑遗迹,显示了当时古城的防御体系。
1. 宫殿和庙宇:
遗址内还有一些宫殿和庙宇的遗迹,包括罗国的王宫、宗庙和祭祀场所等。这些建筑遗迹的规模和布局反映了当时罗国的政治和宗教体系。
1. 居民区:
罗国古城遗址内还有居民区的遗迹,包括官员和平民的住宅。这些住宅的结构和布局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水平。
1. 墓地:
在罗国古城遗址附近还发现了大量的墓地,其中包括贵族墓和普通百姓的墓葬。这些墓葬提供了关于当时社会阶层、葬俗和文化习俗的重要信息。
1. 考古发现:
在对罗国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和器物,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铁器等。这些文物反映了罗国当时的工艺水平、艺术风格和物质文化。
罗国古城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具有重要价值。它也成为了扬州市的一个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罗国古城遗址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河市镇古罗城村,主要由城址区及外围的聚落组成。据此前考古调查,城址区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外围分布有小洲罗、小洲熊、鸡公滩、马头曹等东周时期的遗址。 2021年1月9日,罗子国城遗址(罗城遗址)考古发掘及专家现场会在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管理区举行。
与会专家认为,罗城遗址北部小洲罗地点出土大量春秋中期甚至更早的遗存,属于湖南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批典型楚文化遗存。
罗国古城遗址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城关镇西北的罗城,是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罗国古城遗址是芈姓部落的发源地,传说为祝融氏吴回的孙子陆终的第六子季连所创。罗国是芈姓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和楚国同祖。商朝中叶被迫西迁到今甘肃正宁县,周武王灭商有功时,封罗为子爵,成为周的属国。后随楚国迁徙到宜城(今湖北宜城)。春秋时东周庄王七年(前690年)被楚国所灭,其遗民被强迁至枝江(今湖北秭归附近)。次年,因楚国都城自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南迁,罗国子民靠近楚国的新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而再次被迁徙至湘江流域,在今湖南汨罗附近。
罗国古城遗址总面积约23.6万平方米,整体略呈长方形,南面略向内凹。城址东南长约590米,西北宽400米。城址东面护城河原系李家河,南、西三面护存河均保存甚好,现存宽约5—10米,深浅不一,最浅处亦超过3米。北面城墙及西面大部城墙保存较好,墙基宽达14米,墙高3米,系用黄土分层夯筑而成。城址西北部、中部地面散见建筑遗存板压、筒瓦和生活器皿如陶鬲、陶豆残片。城址西南部位原有一小山丘名猪形心,只见建筑遗存,应为建筑基址。城址内试掘出土有陶鬲、盂、豆、罐。依据陶器的类型学研究,罗国城址内所出的鬲、盂、豆、罐年代在春秋中期,因此,城址始建年代至迟在春秋中期。
罗国古城遗址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来源。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